一、殘存鼠的特點
殘存鼠指在大面積滅鼠時,因為毒餌的籠罩率低而漏網,或因自身跟外界因素只吃到不足致逝世的毒餌,或對毒餌產生拒食.對熏蒸劑回避,或能避開捕鼠器的少數幸存者。其特點為:
(1)、大面積滅鼠后,殘存的家棲鼠(褐家鼠、小家鼠、黃胸鼠)變得更狡猾、隱藏、拒食性更明顯,對四周環境中呈現的新拘反應十分敏捷,甚至回避或潛藏起來,給滅鼠工作帶來困Z隹。
(2)、殘存鼠的散布范疇小,僅集中散布在食堂、倉庫、下水道、禽畜圈等場合。因此這些場合應作為重點防治區。
(3)、鼠種組成產生臨時性變更。大面積滅鼠前重要上風種為褐家鼠,大面積滅鼠時,因為褐家鼠數量多,攝取毒餌量大,所以逝世鼠多,密度很快降下來。而與其共棲的小家鼠耐藥性強,并受排斥,所以取食機會少,逝世鼠也就少,密度反而升高。經過一段時光后,如不連續滅鼠,隨著鼠容量范疇的擴大跟食源的越益豐富,使少數幸存的褐家鼠,利用這些優勝前提,滋生增快,數量增高,而小家鼠數量絕對變少,又被排斥。因此,針對其特點,堅固工作應采取相應的有效辦法。
(4)、節令活動明顯。殘存的褐家鼠、小家鼠,其活動頂峰是在1一5月跟9一10月,給春、秋發展滅鼠供給了滅鼠機會。因此每年都應當發展兩次大面積的民眾性滅鼠活動。
(5)、鼠洞隱藏,呈點片狀散布。滅鼠用25克甲胺磷拌和0.5-1千克大米或大豆、小麥等糧食,5分鐘后,待糧食汲足了藥液,分撒于田間或老鼠出沒的地方。因甲胺磷的氣味與干蘿卜片類似,老鼠喜愛吃,毒殺效果好,但此藥不宜放在家庭內和畜禽來往之處,以免發生毒害。殘存褐家鼠、小家鼠大局部在食源跟水豐富的隱藏場合如食堂、灶房、庫房、地下道等處掘洞而居。且鼠洞多在這些場合局部地點,呈聚集性的點片狀散布。可能在鼠洞跟鼠道鄰近投放毒餌,鴆殺殘存鼠。
二、殘存家棲鼠防治辦法
(1)堅持鼠情監測。滅老鼠將柴油與黃油、機油拌勻,涂抹在老鼠洞周圍,老鼠進出時就會蹭一身油污,粘一身灰土,感覺不適,便用舌去舐,柴油隨消化液進入腸胃,使消化機能失常,導致死亡。控制殘存家棲鼠的活動法則,對鼠患重點場合用粉跡或夾夜法,每月進行一次鼠情監測。如發明鼠密度回升,即及時進行滅鼠。還要樹破民眾舉報制度,一旦發明鼠情,破即深刻現場,履行有效的滅鼠辦法。
(2)加強環境治理。包含搞好環境衛生,清除垃圾污物,鏟除雜草,堵塞鼠洞,斷水絕糧等。從基本上清除鼠的棲身場合跟食源,是搞好跟堅固滅鼠工作的基本辦法。
(3)放置毒餌盒鴆殺殘存鼠。在重點的鼠患場合,室內每15m2放置l一2個毒餌盒,室外沿墻基設置毒餌盒。要特別留神調換毒餌的品種,進步鴆殺后果。
(4)加強防鼠設施,樹破防鼠帶。對重點防治場合,其建造物的門窗要做到無縫無洞,最好用鐵皮包門。庫房門布防鼠板,庫內物品墊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