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乳白蟻的末齡若蟻羽化為有翅成蟲后,在巢內有1個月左右的勾留時光,等待適合前提的到來。當雨季降常設有翅成蟲就會產生分飛,因此,有些人稱為飛出的有翅成蟲為“大水蟻”。可見有翅成蟲分飛時對溫度、濕度、氣壓跟降雨等景象前提請求是比較明顯的,特別在分飛始期跟頂峰期更凸起。控制分飛的產生與景象因子的關聯,有助于料想分飛的產生,采取各種辦法撲滅飛出的有翅成蟲,毀滅或減少新生群體的產生,對降落全年種群密度有重要意思。臺灣乳白蟻有翅成蟲分飛時的前提是1、溫度;開端分飛期,溫度個別在21.7℃~29.4℃之間大多在26℃~27℃。分飛前的氣壓低、溫度高,氣象悶熱,但到分飛時,常因驟雨而使溫度降落。2、濕度;分飛時大氣絕對濕度個別都較高。分飛始期跟頂峰期的大氣絕對濕度介于82%~99%之間,而頂峰期過后,對濕度請求明顯降落,有時甚至在大氣絕對濕度65%~70%時,也會產生分飛,不過這時候飛的有翅成蟲數量甚少,呈零碎疏散狀況。3、氣壓;臺灣乳白蟻分飛的氣壓變更在1001.2~1013.2毫巴之間,低于一個大氣壓,超過一個大氣壓時,不產生分飛,當天的氣壓低峰在下戰書4;00~6;00。4、降雨;臺灣乳白蟻分飛前后經常隨著雷陣雨,但降雨并非是必不可少的分飛前提。以上各景象因子對分飛的影響并非單獨起作用,而是各種因素獨特作用于巢群的綜合結果,假如有翅成蟲在巢內呈現多時,某
一、二個景象前提又十分適合,對另外的前提就不那么奢求了,分飛時,氣壓跟大氣絕對濕度在諸景象因素中看來起著主導作用。防治螞蟻它們喜歡香甜的食品,如蛋糕、蜂蜜、麥芽糖、紅塘、雞蛋、水果核、肉皮、死昆蟲等。它們能辨別道路,行動極為匆忙,如果個別工蟻死亡,尸體會被運回蟻穴。但它們不耐饑餓,在沒有食物和水的情況下,經過4晝夜就會有一半死亡。防治螞蟻是節肢動物門,昆蟲綱,膜翅目.雖然其僅有一科(蟻科),但其下有360多個屬,估計應有種左右,我國約有300種.且其分布廣泛,從沙漠到森林,從熱帶到寒帶,從平原到高山均有蹤跡.螞蟻食性龐雜,各種動植物尸體以及有機殘渣均可成為它們的食物.所以,可以認為螞蟻有極強的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。螞蟻防治由于家庭螞蟻的巢穴不容易或不便于確定,物理方法防治室內螞蟻比較困難,只能限于殺滅可以看到的工蟻等,不能斷根。一般可用開水燙等方法。